M+全新特别展览“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现已开幕,展期至2025年10月5日。
展览全面展现二十世纪广东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复杂性,重新发掘这段深植本土并与当代全球相呼应的艺术历程,并深入探索艺术家如何介入社会、建构现实。展览汇集逾200件来自公共机构与私人收藏的珍贵作品,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获主要赞助汇丰的慷慨支持。
展览宣传影片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编织一个关于战争、革命、文化身分与艺术自主性的动人故事,并引发对其当下影响的深刻思考。
M+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彭绮云及M+水墨艺术副策展人杨浚承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梁誉聪。
广州与香港这两座语言文化相连的港口城市,既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亦是重新思考艺术和其意义的起点。二十世纪初,广东艺术家突破传统绘画的文人趣味,创造出着重社会关怀的写实主义,题材涵盖日常生活中的娱乐与劳动,以至战争与灾难。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梁誉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与香港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广东艺术家透过政治宣传画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构国家形象,而香港艺术家则继续力求与国际潮流接轨。尽管如此,两地承袭了共同的现代艺术遗绪,创作风貌迥异之中,仍不时展现出错综而微妙的共鸣。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梁誉聪。
展览汇集广东及香港艺术家众多精品,涵盖不同媒介,包括水墨画家赵少昂、高剑父、关山月和黄般若;油画家李秉、鸥洋、丁衍庸和王少陵;版画家古元、黄新波和李桦;漫画家廖冰兄和叶因泉;以及摄影师陈迹、沙飞和邱良。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梁誉聪。
当今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其塑造现实的角色。展览引领观众重返二十世纪的历史现场,重新认识那些开创现代视觉语言与图像传播方式的艺术家,见证图像时代的诞生。
M+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彭绮云及M+水墨艺术副策展人杨浚承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梁誉聪。
展览分为四个主题单元,从历史脉络出发,重新审视艺术和艺术家如何介入社会、建构现实。
图像与现实
二十世纪初,广东艺术家倡导以写实主义推动国家现代化,借鉴日本与西方的艺术语言,脱离传统文人画的诗意表达,转而关注现实生活。他们深知图像的力量,率先利用摄影、印刷与画报等大众媒介,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传播时事与先进思想。从此单元开始,展览将持续探讨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追溯其在不同历史和政治背景中的演变。
高剑父,《雨中飞行》(画心),1932年,图片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
关蕙农(关超卉),虎豹行永安堂大药房广告画,1920至1930年代,©关蕙农家族,图片由香港文化博物馆提供。
王少陵,《为君裁》,1941年,©香港艺术馆,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身分与性别
动荡年代造就了广东艺术家崭新且复杂的社会角色。他们身兼革命家、政府官员、记者、筹款人及政治宣传者等多重身分。左翼艺术家关注劳工阶层,直面描绘社会不公和战乱的创痛。此单元亦探索女性身分的变迁,对比传统艺术物化女性的视角与女性艺术家积极建构自身形象的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现代的“新女性”重塑成国家活力的象征,彰显其公共角色。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梁誉聪。
黄新波,《码头》,1948年,©黄新波家属,图片由当代印艺 | 香港版画工作室提供。
沙飞,《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技师工人创制的轻便平版印刷机,曾得政府奖励,1940年代,2017年印刷,图片由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特藏提供。
地方与国家
二十世纪广东艺术家笔下的广东风土人情,常常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与本土自豪感。随着战争带来冲突及离散,他们亦将视野扩展至整个国家的描绘。1949年后,广东艺术家成为建构新中国形象的重要力量,比如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于1959年与傅抱石一同受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山水画作《江山如此多娇》。在广东艺术声望鹊起的同时,他们亦逐渐成为国家宣传体系的一部分。
梁世雄,《大寨花开五指山》,1973年,©梁世雄,图片由香港梅洁楼藏画提供。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金色的秋天》〔淮北新貌〕,1978年,©艺术家家属,图片由香港梅洁楼藏画提供。
平行世界
展览最后的单元聚焦1949年后广东与香港之间的离合。1950至1960年代,香港寮屋区频繁出现火灾和水荒,影响大量来自内地的新移民,更折射出社会贫困、文化认同等议题。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梁誉聪。
林丰俗,《石谷新田》,1972年,©林丰俗家属,图片由香港梅洁楼藏画提供。
同场加映
“戴光郁:如此江山”
“戴光郁:如此江山”展演现场,2025年,摄影:梁誉聪。
为呼应本次特别展览,由戴光郁构思的参与式行为与装置作品《如此江山》,由即日起至8月10日(星期日)在二楼焦点空间呈现。逾二百位艺术家与艺术系学生携手合作,重绘傅抱石与广东画家关山月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1959)。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参与者将在焦点空间内各自重绘原作的不同部分,这些部分将被重新拼合。他们将透过协作寻找临摹与演绎之间的平衡,创作出既呼应原作却又充满当代风貌的全新作品,见证二十世纪广东艺术的全国性崛起。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
2025年6月28日–10月5日
M+地下大堂展厅
票务详情
2025年7月13日或之前
特别展览门票(含标准展览)
一票全通,可参观M+所有展览。包括“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及“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
正价:港币240元 | 特惠*:港币120元
大小同乐套票(含标准展)
一位成人及一位小童:港币300元
两位成人及一位小童:港币480元
2025年7月15日或之后
M+门票
一票通行M+所有展览
正价:港币190元 | 特惠*:港币100元
大小同乐套票
一位成人及一位小童:港币250元;
两位成人及一位小童:港币400元
* 特惠门票适用于全日制学生、7至11岁儿童、60岁或以上长者、残疾人士。6岁或以下无需购票。
官方票务平台
携程旅行、Klook客路、飞猪旅行、Cityline、香港中国旅行社、KKDay
M+现场可购买门票,支持电子支付。
开放时间
一般开放时间
星期一:休馆
星期二至四及周末: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星期五: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
特别开放安排:
由2025年7月2日至13日期间,M+逢星期二至四及星期日开放时间将延长至20:00,星期五及星期六开放时间亦会延长至22:00。
M+ 的开放时间或会进行调整,建议在到访前查看博物馆官方网站以获取最新信息。
交通资讯
香港高铁西九龙站
- J1出口:乘坐巴士或小巴前往西九文化区:专线小巴CX1
- M出口:经圆方前往西九文化区,路程需时约十五分钟
地铁九龙站
C1或D1出口:跟从路标指示步行前往
地铁柯士甸站
D2出口:乘坐巴士或CX1小巴前往西九文化区
M+
M+是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视觉文化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我们冀以香港中西荟萃的历史特色为基础,从身处的斯时此地出发,为二十一世纪亚洲创立一座别树一帜的新型博物馆。
资料来源:M+博物馆
旺润配资-旺润配资官网-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杠杆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